[ASH中国之声]李军民教授现场报告全球最大的APL优化治疗研究结果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6/12/14 16:41:24  浏览量:2947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曾是一种致死率高的疾病,但随着维甲酸和砷剂在中国的发现与使用,目前大部分患者可获得治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李军民教授

 
  编者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曾是一种致死率高的疾病,但随着维甲酸和砷剂在中国的发现与使用,目前大部分患者可获得治愈。而如今全世界血液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优化APL的治疗?在第58届ASH年会上,我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李军民教授以口头报告的形式报道了关于运用维甲酸与砷剂含或不含化疗的方法对APL患者进行分层治疗的研究成果(大会摘要号:445),引起了现场的高度关注。本刊前方记者对李教授进行了采访。
 
  我国最早提出联合维甲酸与砷剂治疗APL,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李军民教授介绍道:“2004年瑞金医院也报道该方案的研究结果,当时我们命名该方案为上海方案,在这项方案发布之后我们仍继续努力从事该方案的研究。然而,欧洲学者的研究工作更为迅速,最近他们在优化APL的治疗上经过4~5年的研究工作,发现低、中危患者使用砷剂治疗后,可以取代化疗,,砷剂的使用提高了患者的耐受程度。我们也一直在从事该方面的研究,实际上我们在欧洲血液工作者发布研究结果之前就启动了全国多中心研究。”
 
  李教授介绍,他们的这项研究共入组800多例APL患者,他们的研究与欧洲的研究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入组的患者:李教授的研究包括低、中、高危患者,而欧洲的研究仅为低危与中危患者;②分层治疗:李教授的研究将入组的患者从低危、中危与高危3个层面进行随机分组。
 
  最终,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低危患者,砷剂可以取代化疗,对中危患者,砷剂可以取代诱导后化疗,高危组患者因砷剂的使用可减少化疗,尤其是阿糖胞苷可被取代,但对于高危患者,目前仍不能确定砷剂是否可以取代化疗。
 
  在谈到APL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时,李教授说道:“很多学者很关注早期死亡的问题。在我们的研究中,患者的早期死亡率很低,仅2.3%,其原因可能是高危组与部分中危组患者在疾病早期使用了化疗,使白血病细胞的过度增长受到了控制,也降低了分化综合征,从而降低了早期死亡率。而欧美有些研究表明,他们的早期死亡率仍达到20%甚至30%之高,可能因他们对研究入组的患者没有任何选择,疑似APL的超高危和严重出血患者也纳入,所以APL的实际早期死亡率和死亡风险仍然是不容小觑的。”
 
  最后,李教授表示这一研究作为该领域全球最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是3~4年来全国血液工作者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未来,他们仍将继续努力,继续后期的随访工作,为临床治疗获得更为可靠与详实的研究结果。
 
专家简介
 
  李军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担任上海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先后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师从王振义院士获得血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分别于1996~1997年赴巴黎第七大学血液和血管研究所,2001年4~9月赴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作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血液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血液免疫疾病治疗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执笔和参与撰写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疾病的临床治疗指南,并主讲了国家精品课程《临床血液学检验》。带领的团队今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和国内外重要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并承担了包括国家“973”子课题、国家“863”子课题、卫生部行业专项、国家教委骨干教师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研究项目、上海市卫计委研究项目等在内的多项课题。以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参与者身份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奖项共6项。

版面编辑:朱亚男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ASH丨李军民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