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乳腺癌大会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CSCO BC)年会于2023年4月6~8日在北京召开。新药研发环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带来了“从研究者角度看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创新之路”的精彩报告。会后,《肿瘤瞭望》就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相关问题采访了李进教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3年全国乳腺癌大会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CSCO BC)年会于2023年4月6~8日在北京召开。新药研发环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带来了“从研究者角度看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创新之路”的精彩报告。会后,《肿瘤瞭望》就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相关问题采访了李进教授。
肿瘤瞭望:您在本次大会上带来了“从研究者角度看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创新之路”的报告,请您谈谈要把中国的研究成果更好的应用于中国患者,我们还需要进行哪些努力?
李进教授:要把中国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患者,政府、药企、临床医生三方都要共同进行努力,中国抗肿瘤药物创新成果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如何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科研成果转化包括两方面:第一,临床医生们发现了相关的临床问题并且也试图去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考虑和药企共同进行合作,开发相应的产品。药企开发这个产品后,临床研究医生再把它应用到临床中来,随后产品成功上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患者。
中国的肿瘤患者有自己的临床特点,比如肝癌患者多数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导致的;我国食管癌患者绝大部分为鳞癌,而欧美国家绝大部分为腺癌,这也表明了人种之间是有差异的。针对中国肿瘤患者的特点,研究出相应的治疗药物,这才是我们为中国老百姓做出的重要举措。
一个治疗药物,对于不同人群的治疗疗效也是不同的。想要开发出适合于中国患者的药物,就需要中国的科学家、企业家和中国临床医生共同做出努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我们先要研发出对中国肿瘤患者有效的药物,同时也要能够帮助全球的肿瘤患者,让他们渡过难关。
肿瘤瞭望:您带领的团队创建了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的全智能化临床试验数据平台,请您介绍一下,该平台如何指导创新药物的研发?与传统研发模式相比较又有何优势?
李进教授:我们创建的全智能化临床试验数据平台(始达-东方肿瘤1期药物试验研究中心)并不是为了帮助企业改进产品,而是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帮助临床研究速度更快、质量更好,相应的研发成本也会更低。这一平台实际上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与始达(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共同参与研发的。该平台从患者招募到数据统计都依靠智能化的手段进行,虽然目前各方面还不够完善,但我觉得其中两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依靠人工智能进行数据的录入,准确且快捷。在参与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将医院HIS系统中的数据直接转化至中台,通过中台,压缩至EDC(电子收集系统)。省略了人工录入这一流程,也就避免了人工录入过程中费时且易出错的弊端,可直接将数据推送到EDC系统。
目前临床规定要在一个月之内将临床数据录入到EDC系统中去,该平台可在24小时内完成数据的录入,准确且快捷,并能帮助医生了解临床研究中存在的弊端及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第二,智能药物研究平台可以从电子病历系统中自动生成、抓取我们所需要的患者资料,电脑自动进行配对,从而解放医生的双手、减轻医生的负担。由于患者招募的速度加快,数据录入的速度加快,所以可以节省一部分研究资金,研究的整体速度也会加快,研究质量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这一平台中,由于中台的设置,能够防止患者个人信息的泄露,这样也进一步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我认为这一平台的开发今后能够为中国的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帮助,为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做出一点贡献。
李进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
亚洲肿瘤联盟(FACO)主席
CSCO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任理事长
CSCO药物安全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继续教育学会腹部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