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9日~13日,一年一度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法国首都巴黎的凡尔赛门展览馆隆重召开并圆满落幕,作为全球范围内久负盛名的顶级学术会议,一如既往地吸引了来自全球范围内的肿瘤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探肿瘤的诊疗进展。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2年9月9日~13日,一年一度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法国首都巴黎的凡尔赛门展览馆隆重召开并圆满落幕,作为全球范围内久负盛名的顶级学术会议,一如既往地吸引了来自全球范围内的肿瘤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探肿瘤的诊疗进展。在本次ESMO会议上,我国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苏丽萍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abstract 624MO)探讨了循环肿瘤DNA(ctD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疗效预测中的价值,获得了较大的关注度,为更深入了解该方面的内容,《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苏丽萍教授并解读该研究及ctDNA的相关动态,现整理如下。
《肿瘤瞭望》:循环肿瘤DNA(ctDNA)是近年来的热点,谈一谈其在DLBCL诊疗中有何优势?
苏丽萍教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异质性非常强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随着对其分子生物学特征的不断深入理解,在DLBCL的诊断分型方面,由原来基于基因表达谱(GEP)的COO分型方法逐步发展演变至目前基于高通量基因测序(NGS)的四/五/七分类法,这使得我们对于DLBCL分子生物学的本质更为理解透彻,但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类方法均是基于组织标本而进行检测的,而部分患者(例如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并不易获取组织标本。近年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采用外周血标本进行ctDNA检测并且与组织标本的基因分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外周血ctDNA结果与基于组织标本检测的一致性可高达80%以上,因此ctDNA无疑能使得DLBCL的诊断分型更为简便和适合临床应用。其次,在DLBCL治疗指导方面,如果既往已经发现存在MYD88等基因突变,则可指导我们应用BTK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而外周血ctDNA则可作为整个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疗效和帮助选择治疗手段的最佳指标。最后,在预后评估方面,通过外周血ctDNA检测可更为早期(比临床指标早数月)获取患者的近期疗效、缓解深度、MRD水平及复发情况等,这无疑对于判断患者预后和疾病转归意义重大。
《肿瘤瞭望》:请您介绍一下本次ESMO大会上您团队的一项关于ctDNA的研究(abstract 624MO)
苏丽萍教授: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ctD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价值,历时约2年之久,共纳入169例DLBCL患者,初步展示了ctDNA在新诊断DLBCL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所有患者在诊断时均接受了59基因panel的ctDNA检测,其结果表明: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是否存在骨髓浸润和大包块这三项因素与ctDNA的VAF值(变异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相关,同时这些指标与DLBCL患者的疾病负荷具有密切关联;②基于ctDNA发现的基因突变与DLBCL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而VAF值的高低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性,VAF值越高,其总体OS和PFS则相对更差。因此,该研究表明ct-DNA能作为一项判断预后和疾病转归的独立指标。
《肿瘤瞭望》:谈一谈您团队针对ctDNA的下一步研究?如何看待ctDNA在血液肿瘤中的未来应用前景?
苏丽萍教授:接下来,我们团队基于ctDNA将开展诸多工作,主要包括:①进一步在DLBCL患者中开展116基因panel的ctDNA检测;②在治疗后的不同时间节点进行ctDNA动态检测,从而观察ctDNA对于患者近期疗效、缓解深度、预测复发及预后等方面的价值;③MYD88及TP53突变对于DLBCL疾病预后和治疗选择有重要指导作用,后续我们将深入探讨单靶点ctDNA的追踪研究;④后续我们将开展针对初诊滤泡淋巴瘤(FL)、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不同治疗节点的ctDNA检测,同时还将开展ctDNA与病理检测结果的横向验证,从而判断ctDNA检测的方法学和基因panel设计的科学性。
实际上,ctDNA在血液肿瘤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一方面,对于淋巴瘤患者而言,在治疗后并不容易获取组织标本,而采取外周血ctDNA检测则可连续动态监测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例如近期疗效的判断、MRD水平的动态监测、疾病转归的判断及停药后长期管理的监测等。第二方面,血液肿瘤作为化疗敏感的肿瘤类型之一,肿瘤细胞凋亡后释放入血,因此外周血ctDNA检测的敏感型及准确性较好,同时也具有检测的简便性。总之,ctDNA在近年来仍是血液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探索的空间依然巨大,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苏丽萍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2级),博士生(后)导师
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病诊疗中心主任
山西省血液肿瘤诊疗中心主任
山西省淋巴瘤综合诊断与细胞生物治疗重点培育实验室主任
山西省肿瘤医院白血病·淋巴瘤首席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省委联系专家首批三晋人才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实验诊断与抗感染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淋巴瘤学组组长CSCO淋巴瘤联盟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山西省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分会会长
山西省女医师协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白血病·淋巴瘤》副总编辑
《临床肿瘤学杂志》《肿瘤研究与临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