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枫红摇曳。第十六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2021)于2021年10月21-23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如约而至,为“粉红十月”献上一场国际学术盛宴,在浦江之畔展现乳腺癌诊治的东方魅力。《肿瘤瞭望》有幸采访了大会主席邵志敏教授,与您分享本次SIBCS大会亮点、CBCS指南更新和乳腺癌诊疗的新进展。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金秋十月,枫红摇曳。第十六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2021)于2021年10月21-23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如约而至,为“粉红十月”献上一场国际学术盛宴,在浦江之畔展现乳腺癌诊治的东方魅力。《肿瘤瞭望》有幸采访了大会主席邵志敏教授,与您分享本次SIBCS大会亮点、CBCS指南更新和乳腺癌诊疗的新进展。
肿瘤瞭望:第十六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如约而至,首先请你介绍一下今年SIBCS大会有哪些亮点和特色呢?
邵志敏教授:今年的SIBCS大会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式下,并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而举行的,确实非常不容易,也正如我们今年的大会主题一样,让我们看到“当下和未来,挑战和希望”。SIBCS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乳腺癌国际会议,今年的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继续与大家分享乳腺癌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进展,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是国内外大咖“星光熠熠”。比如山东省肿瘤医院的于金明院士结合其在乳腺癌精准放疗方面的研究探索,带来了“精准肿瘤学新实践”的演讲。SABCS联合主席Virginia Kaklamani教授在乳腺癌内科治疗方面有很多开创性的研究,他带来了“多中心试验改变临床实践”的演讲;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Hope S. Rugo教授则报告了“晚期乳腺癌Trop-2 ADC临床应用进展”,对当下非常火热的、缺乏治疗靶点的三阴性乳腺癌,为中国同行带来最前沿的进展;普林斯顿大学的康毅滨教授在乳腺癌转化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他带来了“精准肿瘤学:挑战与前景”的报告;此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宋尔卫院士、英国国立健康研究所的Stephen Johnston教授以及众多国内乳腺癌领域的专家大咖,在不同的专题会议上进行演讲和讨论。
二是中国原创研究的经验分享。近几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地发出了中国的声音,有很多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我本人和徐兵河教授、袁中玉教授分别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希望能够为国内兄弟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开展乳腺癌原创性研究工作带来启示。
三是首次举行“3C”高峰论坛,即中国乳腺癌临床实践争议与共识投票会。我们借鉴St. Gallen等国际会议的形式,组织国内专家对当下的乳腺癌热点和争议话题(尤其是新辅助治疗领域有很多的争议,两年前我们曾和江泽飞教授等专家组织讨论了《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进行讨论和投票,来看看国内外专家观点的差异,希望能够为中国的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共识性的意见。
除此以外,2021版CBCS指南会在本次会议上正式发布;国内外的专家、包括中青年专家也通过演讲、辩论等形式,分享最新的乳腺癌研究进展和年度回顾。
我们热烈欢迎并感谢国内外同道参加2021年SIBCS大会!
肿瘤瞭望:CBCS指南是国内较早撰写的乳腺癌诊疗指南,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被广大医生奉为“经典”。从首版到2021版,CBCS指南的成长历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邵志敏教授:CBCS指南是国内非常重要的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我在担任第五届CBCS主任委员时就已经开展了这部指南的编写和更新工作,亲历了每一版CBCS指南的点滴成长和变化。当然,十几年前我们的乳腺癌诊疗技术和今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首版CBCS指南还是比较简单、粗放的,主要集中在外科等局部治疗和为数不多的药物治疗。CBCS指南紧跟前沿进展,纳入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也包括我们国内的原创性研究工作,是一部符合国情、结合国际的乳腺癌诊疗指南。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CBCS指南紧跟时代潮流,在形式和载体上也创新求变。我们除了有纸版的指南全文,还有精简版的指南,而且开发了不少手机小程序和小工具,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精简的、电子化的CBCS指南使得临床问题更加具体化,临床路径更加清晰、可视化,比如复发风险、内分泌敏感性评估、VNPI、化疗剂量计算、假体再造匹配等,都可以通过小程序一键输出。
CBCS指南是两年一更新,今年已经是第8版。最新版的指南结合最近两年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修订,全文发表于《中国癌症杂志》。我们希望能下一步能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指南的推广,以推动中国乳腺癌的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
肿瘤瞭望:本次SIBCS大会有很多大咖进行专题报告,比如Johnston教授带来“CDK4/6抑制剂可以改善HR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结局”的演讲,您如何看待CDK4/6抑制剂在早期辅助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邵志敏教授:Luminal型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的60%~70%。早期患者的总体治疗预后比较好,但在5~10年甚至20年后仍面临长期的复发风险。我就遇到一位患者在乳腺癌术后30年发现肺转移,临床中经常有患者担心复发的问题。因此,如何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包括复发机制和新药探索。
CDK4/6抑制剂在晚期HR阳性乳腺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肯定,近年来开始有临床研究将其应用于早期辅助治疗领域,目前唯一获得阳性结果的是阿贝西利的monarchE研究。最近发表于Annals of Oncology的最新数据显示,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相较于单独内分泌治疗,可使高危患者的3年iDFS率提高5.4%,浸润性疾病风险降低30.4%(HR 0.696,95%CI:0.588~0.823,P<0.0001)。
monarchE研究也纳入了不少中国患者,我们中心参加了这项国际多中心的3期研究。今年ASCO大会报道的亚组数据显示,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可使中国患者降低34.3%的浸润性疾病风险,与国际结果一致甚至更优。因此,我们希望这个药物能早日在中国获得辅助治疗的适应症,使更多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避免复发和转移。
专家简介
邵志敏教授
复旦特聘教授
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乳腺外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
St.Gallen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
第18届”银蛇奖”特别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