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57届美国血液协会(ASH)年会作为血液学领域顶级的盛会,今年共收录研究摘要6000余篇。其中,我国有6篇文章被选作口头报告交流,而艾辉胜教授团队国际原创的微移植研究就占了2篇。在ASH会议现场,本刊荣幸地邀请艾辉胜教授介绍他此次ASH之行的成果和收获。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第57届美国血液协会(ASH)年会作为血液学领域顶级的盛会,今年共收录研究摘要6000余篇。其中,我国有6篇文章被选作口头报告交流,而艾辉胜教授团队国际原创的微移植研究就占了2篇。在ASH会议现场,本刊荣幸地邀请艾辉胜教授介绍他此次ASH之行的成果和收获。
HLA不相合微移植用于中危组AML疗效显著,有望编入指南
艾教授在第一篇口头报道中(大会摘要号:156),介绍了针对中危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比较了HLA不相合的微移植与HLA全相合非清髓性预处理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疗效。研究表明,通过微移植患者获得了微嵌合的植入效果,虽然没有使用免疫抑制剂预处理,但其总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1%(仅1例)。患者的无病存活率(DFS)与全相合非清髓后HSCT结果相似,而总体生存(OS)微移植组较非清髓全相合HSCT组更高。
在说明此项研究的意义时,艾教授说:“作为ASH会议上首次关于微移植的疗效的报道,此项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很有可能会作为国际中危AML患者治疗指南修改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
微移植用于老年AML多中心研究结果疗效瞩目
艾教授在第二篇口头报道中(大会摘要号:455),介绍了针对国际上AML治疗的难点之一——老年AML的治疗。目前老年AML的缓解率仅有50%~60%,长期DFS率仅10%,治疗难度很大。艾教授团队在2011年Blood杂志上发表文章,表示应用微移植治疗老年AML可获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在本届ASH上,他们报告了13个研究中心(包括11个国内中心与2个美国研究中心)的169例老年AML患者微移植的疗效,完全缓解率高达81%,3年OS率达46.7% 、DFS近40%。
微移植进展获得国际广泛重视以及当前进展
在本届ASH大会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血液移植中心主任Fuchs教授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Elizabeth教授共同主持了“微移植专场讨论会”。会上,Elizabeth教授介绍了微移植进展,艾教授团队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微移植的研究进展,并报告了他们与韩卫东团队联合应用微移植及CAR-T治疗一例难治ALL和2例复发AML患者的结果。
艾教授在谈及参加此次讨论会时感慨道: “中国的原创技术能够在ASH专场讨论中进行报告令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微移植在国际上引起的极大反响令我们感到兴奋,我们愿联合国际国内把微移植做得更好”。此外,外国专家对微移植的机制研究很快很深入,值得国内同道借鉴,尤其霍普金斯大学Fuchs教授提出在美国建立微移植细胞库及一系列的微移植临床试验,这对我国的微移植与各骨髓库进行合作研究很有启发。
微移植用于各危险度的MDS多项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作为一种难治性恶性血液疾病,当前的化疗手段很难使患者获得完全缓解。MDS与转化为AML的MDS这两种疾病目前化疗的完全缓解率不到30%。
艾教授介绍了他们在ASH大会上的一篇壁报(大会摘要号:1318),将地西他滨+阿糖胞苷化疗联合微移植用于此类患者,缓解率可达到50%,两年DFS达30%~40%。他介绍说:“我们也将在国内进行阿糖胞苷、地西他滨、三尖杉酯碱等化疗手段联合微移植的多中心临床实验。我们还将与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肖志坚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杜欣教授合作,与欧美国家的MDS中心进行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希望将微移植技术普及推广。”
专家简介

艾辉胜,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三级教授,我国非清髓移植创始人和领导者,“艾氏微移植”创始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欧洲白血病免疫分型组委员、中国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全军血液专委会常委、国际原子能机构及WHO核应急救援委员会委员、国际放射病诊断委员会成员、全军“三防”医学救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Blood杂志编委。国内最早开展白血病的免疫分型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杂合性急性白血病”、“未分化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M0”的诊断标准,制订了系列的白血病化疗方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急性白血病耐药性的分子机理和逆转研究,提出了白血病耐药机理的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