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风雨同舟一甲子,筑梦肿瘤内科发展新时代——第十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召开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9/6/24 10:53:17  浏览量:1601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6月21~23日,第八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CACO)、第十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CSMO)和第一届华夏肿瘤内科论坛(CMOF)在北京人卫酒店如期举行。

 
6月21~23日,第八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CACO)、第十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CSMO)和第一届华夏肿瘤内科论坛(CMOF)在北京人卫酒店如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主办,并围绕一年来国内外肿瘤内科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分子诊断、靶点检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转化性研究以及抗肿瘤新药的临床研究等方面开展学术活动。《肿瘤瞭望》特邀获得连任的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新一届会长、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分享了他对肺癌免疫治疗的独到见解。

CSMO开幕:

肩负使命,以整体观开展多学科诊疗,促进肿瘤学科发展
 
石远凯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于6月22日上午在北京人卫酒店五层报告厅举行,获得连任的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新一届会长、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肿瘤医师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GCP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程书钧院士,中国医师协会石丽英秘书长分别致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内科、肿瘤外科和相关领域的重要专家和学者出席了开幕式,主要嘉宾包括: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江苏省肿瘤医院院长冯继锋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巴一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肺癌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王孟昭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前主任、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上届委员会副会长姜文奇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王成峰教授。

 
风雨一甲子,筑梦新时代
 
孙燕院士致辞
 
本次大会恰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成立60周年,也是孙燕院士、管仲震教授等前辈们带着一代一代的中国肿瘤内科同道建立发展中国肿瘤内科事业的60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到耄耋老年,专家前辈们为中国肿瘤内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孙燕院士致辞回顾了我国中国肿瘤内科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发展的历史。他指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创立得益于三位元老级专家:外科专家金显宅教授、李冰教授,放射治疗学专家吴恒兴教授。创建肿瘤医院之初,三位专家就开会讨论并确定了肿瘤医院的运行模式,即将肿瘤医院建设成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肿瘤治疗中心。该讨论意义深远,它使其他肿瘤医院的建立有模式可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也应运而生,至1965年已初具规模,发展成为拥有病床35张、7名医生和8名护士的真正的肿瘤内科。上世纪70年代末期内科肿瘤学开始真正发展,大批中青年专家被派往国外学习,并在学成归国后于1983年开始放开双手发展内科肿瘤学,举办各种国内和国际会议。1985年,内科肿瘤学开始举办全国肿瘤化疗学习班,后来改为全国肿瘤内科学习班,一直到2007年举办第一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今年是第十三届,可以说,中国肿瘤内科大会就是全国肿瘤化疗学习班的延续。
 
自上世纪80年代临床肿瘤学开始得到全面发展,肿瘤内科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借助国家“科技创新”的东风,肿瘤内科迅速发展,多个创新的抗肿瘤药物成功研发并获批上市。当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临床肿瘤学提出了要求:将肿瘤治愈率提高15%。重任在肩,新一代肿瘤学专家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转变思维,树立肿瘤治疗的整体观
 
程书钧院士致辞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程书钧院士致辞指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学科能够很好地解释“肿瘤是什么病”。从医学生物学角度来讲,研究投入最多、发表论文最多、杂志最多的是肿瘤领域,但是治疗效果依然受到严峻挑战的也是肿瘤。从进化的观点看,从单细胞发展到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进化过程,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非常复杂的调控机制,其所出现的肿瘤问题,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调控机制上的障碍,不是任何一个基因能够回答的。因此,我们应从整体的角度观察疾病,不要将肿瘤当成是一个肿瘤局部病情看待,而应是一个全身的系统性的体现。一个人的整体状态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在某种程度上起关键作用。事实证明,把肿瘤特别是晚期转移肿瘤看作一个局部的疾病,全方位将肿瘤细胞消灭干净的战略并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因此,我们应该跳出过去对肿瘤认识的观念,并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运用像对待高血压、动脉硬化硬化、糖尿病等整体慢病的思路,把肿瘤当成全身的疾病这样一个慢性病来对待,这对于肿瘤的研究和治疗可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肿瘤的研究和防治离不开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

加强规范及多学科协作,大力发展肿瘤医师分会平台
 
石丽英秘书长致辞
 
中国医师协会石丽英秘书长致辞中首先对石远凯教授连任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新一届会长表示祝贺。她指出,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于2010年成立,其成立之初就制定了目标,即促进肿瘤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肿瘤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任重道远。
 
中国肿瘤医师大会从筹备之初就一直在推进肿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肿瘤专业人员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和技术水平,本次大会设置了全面深入探讨各主要病种的规范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议程,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相信大家通过这样的论坛一定收益甚多。
 
石秘书长代表中国医师协会对肿瘤医师分会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一,希望肿瘤医师分会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抓手,加强学科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和中青年医生的培养;二,充分应用协会的平台,积极发展会员,团结和吸引更多的从事肿瘤专业的医师,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加强多学科的研究合作;三,倡导人文关怀,肿瘤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巨大影响,我们要呼吁医生多给予患者以关爱。
 
开幕式最后,石远凯教授总结道,在中国医师协会的领导下,我们应秉承既往原则和工作精神,做好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国肿瘤专科医师的建设,不断繁荣和发展肿瘤学科,更好地治疗肿瘤这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改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

肺癌免疫治疗将大有可为

——石远凯教授专访
 
石远凯教授

《肿瘤瞭望》:您在大会上作题为《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的报告,今年的ASCO报道了诸多研究进展,哪些研究最令您印象深刻?
 
石远凯教授:今年ASCO会议中公布了KEYNOTE-001研究的5年长期随访数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初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3.2%,经治患者为15.5%,超过了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的历史数据。KEYNOTE-001让我们对晚期NSCLC的治疗有了更多的希望。
 
PD-(L)1抑制剂的运用已从晚期肺癌逐渐向早期肺癌过度,2019 ASCO报道了的多项研究显示,PD-(L)1抑制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辅助治疗,无论是疗效还是安全性的结果都很有前景,未来免疫治疗用于新辅助治疗会是一个热点领域。
 
探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预测标志物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在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中,除了要关注疗效方面的标志物,也需要关注与毒副反应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以便更有效、更精确地筛选优势治疗人群。任何新疗法都有一个兴起、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目前,我们还需要积累更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才能够得出趋于成熟的结论。

《肿瘤瞭望》:您认为免疫治疗和化疗、靶向治疗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石远凯教授:免疫治疗与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化疗、靶向治疗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作用机制。免疫治疗通过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伤肿瘤细胞,而化疗和靶向治疗是通过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来达到治疗作用。正是基于不同的作用机制,三者在疗效和毒副反应等方面各有不同。
 
免疫治疗的作用相对更持久,如果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这种获益的持续时间更长,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免疫治疗可使晚期NSCL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而靶向和化疗的作用更为直接,短期疗效更加明显。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主要与刺激免疫系统功能相关,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的主要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骨髓功能抑制等,靶向药物由于靶点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呈现出不一的毒副反应。

《肿瘤瞭望》:CACO和CSMO已分别成功举办了八届和十三届,今年同时举办第一届CMOF,您对大会的举办有什么样的愿景?
 
石远凯教授:今年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建科60周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实体肿瘤专业化内科治疗的开始。这60年来,在孙燕院士和老一辈肿瘤内科专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肿瘤内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发展成为临床肿瘤学中最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研究成果丰硕的一个领域。
 
我们从2007年开始举办第一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CSMO),到今年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十三届,同时我们也成功地举办了八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CACO),今年又同时举办第一届华夏肿瘤内科论坛(CMOF)。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恶性肿瘤的防控将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未来,CSMO、CACO和CMOF仍将秉承我们一贯的办会初衷和原则,为中国的肿瘤医生提供学习、交流和互动的高端学术平台,为促进中国肿瘤专科医师队伍的建设,为发展我国肿瘤防治事业付出不懈的努力!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肿瘤

分享到: 更多